怎样解释补泻与轻重刺激的关系?还参照了杨继洲“刺有大小”的观点。
杨氏提出:“有平补、平泻,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。阳下之曰补,阴上之曰泻。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。有大补、大泻,惟其阴阳俱有盛衰,内针于天地部内,俱补俱泻,必使经气内外相通,上下相接,盛气乃衰。”
平补、平泻,就是小补、小泻,加上大补、大泻,即补泻法各分大小或轻重。
杨氏称之为“平”可能还有平常的意思。这是种不分层的常用补泻法,运用徐疾、提插、捻转等法使内外之气平调。大补、大泻,可称重补、重泻,这是分层进行(即分天、地二部或天、人、地三部)的不常用的补泻法。既要分层,只能用在较深的四肢部穴,不宜用于头面、胸腹和肢端各穴。补泻手法主要得根据穴位的特点来选用。
扫一扫加好友
微信公众号
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无极镇东关村人和街29号
联系人:业务经理
邮箱:674066617@qq.com